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,又稱「上元節」。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「夜」為「宵」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也是一元復始、大地回春的夜晚,所以古人稱之為「元宵節」。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,又叫「燈節」。
老話說「不到十五都是年」,過完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,因此在年的最后一天,人們倍加珍惜,各種慶典活動豐富多彩,令人目不暇接,場面熱鬧非凡。正月元宵之夜,大街小巷張燈結彩,人們賞燈,猜燈謎,舞龍舞獅、踩高蹺、跑旱船、扭秧歌、吃元宵等各種娛樂節目,將從除夕開始的慶祝新年活動推向了新的[高·潮]。
傳說正月十五這一天有很多有趣的傳統民俗活動,不僅僅只是娛樂,還有求神靈保佑和驅邪保平安的祈福儀式,傳說這天也是天官賜福的日子,有很多規矩和禁忌。
每年正月十五就聽到家中老人念叨:正月十五元宵節,1不丟,2不借,3不開,4不洗,5不留,迎財納福。
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,傳說西漢漢文帝為紀念平定「諸呂之亂」的正月十五,將這一天定為與民同樂日,京城里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,以示慶祝。從此,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「鬧元宵」。漢武帝登基后,將「太一神」祭祀活動也定在正月十五,因此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。
到了東漢明帝時期,明帝信奉佛教,聽說佛教在正月十五日有僧人觀佛舍利,點燈敬佛的做法,于是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掛燈,這便是元宵賞燈習俗的來歷。後來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演義成民間盛大的節日,從宮廷走進民間,司馬遷創建「太初歷」時,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普天同慶的重大節日。
1不丟:不丟東西
老話說:正月十五物不丟。意思是這一天要安全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錢財,東西不要亂放以免丟失。這一天外去賞花燈、看舞獅、猜燈謎時,盡量少帶東西出門,尤其是貴重物品。若是這一天不能照顧好自己的口袋,導致東西丟失,在老一輩的人看來是不吉利的,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錢包,寓意這一年都很難抓住好的機會,財氣會流失。
2不借:不借錢
在傳統的習俗中,其實整個正月里都不能財富外借。民間流傳的說法認為,從農歷小年臘月廿三)開始,到農歷正月十五這天為止,人們是不宜借錢給別人,同時也忌諱向別借錢,否則無論是對債權人還是債務人都不利。所以即便是再好的關系,要借錢也要等到過了十五。如果正月十五借錢給別人,寓意自家的財源外流,倘若是向別人借錢,則寓意一年沒出息要靠別人。
3不開:不開工營業
在古人看來,正月十五這一天開工不吉利,要歇息一天,多數人也是過了十五才開始干活,過去老百姓一年到頭都在為生計奔波勞累,只有春節這段日子才能喘口氣,與家人團圓,同時借此機會也讓家中的工具或者設備保養一段時間。元宵節這一天,如果工具或設備因開工破損,春耕就會受到影響,而且代表財富的消失。
4不洗:不洗頭理發
在古代,人們特別講究諧音字的寓意,如生菜諧音「生財」,吃生菜寓意「財源亨通」。頭髮也不例外,頭髮的「發」與發財的「發」同音同字,古人認為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個吉祥的日子,這天洗發或者理發,會把一年的財富都洗空,或者剪掉,這就意味著一年都不會有積蓄,成為名副其實的「窮光蛋」。
5不留:不留燈
「千門開鎖萬燈明,正月中旬動地京」,正月十五的花燈可謂璀璨奪目,是元宵節最大的看點。然而在民間,再漂亮的花燈過了十五子夜后,這些所點的燈籠統統不能留,通常采取碰燈的形式進行銷毀,表示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。碰燈由孩子們完成,孩子們拿出個各自的燈籠相互碰撞,讓燈籠中的蠟燭點燃著火而銷毀,博得孩子們開懷大笑,如此預示著新年新氣象,充滿希望。而現代的燈籠大多是電燈,只要將燈泡取出即可,雖然銷毀簡單多了,但也少了一些樂趣。
小編有話說
元宵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,從古至今人們都非常重視。盡管這一天各地都有賞花燈、吃元宵等風俗,但不同地方還有自己的特色講究,除了以上5個忌諱,有的地方還有米缸不能見底,孩子不能哭鬧等忌諱。這些忌諱歸根結底是對靈力的崇拜和畏懼,以及對向往美好生活的祈福。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